菜单

只是为了抚摸与触摸就足够了——2017版无Touch Bar 13.3寸MacBook Pro使用初体验

2017年11月8日 - 其它
只是为了抚摸与触摸就足够了——2017版无Touch Bar 13.3寸MacBook Pro使用初体验

终于……终于买了!当去年新版MacBook Pro发布,看到那个超大的触控板的时候,我就知道要换新了。

购买

于是在上个月我的MacBook Air屏幕挂掉以后——真的不是故意弄坏的——我就一直寻找合适入手的价格。进入11月后,双十一大战的帷幕拉开,各种神价频现,终于看到京东上2017版无Touch Bar 13.3寸MacBook Pro的秒杀活动:满1000元减100元,另外还有免息6期分期,那么就入手吧。

南京本地居然没有货,还是从上海发的,隔了一天才到手,等的好焦急。

外包

到手后赶快开箱,作为一个MacBook深度脑残粉来说,外包也是美的不要不要的,虽然现在这种包装设计已经烂大街了:通体白色、顶部产品图、logo与品名分置两侧,但是MB的包装就是最漂亮 。

电源适配器

内容物也保持了极简风格,除了MBP主体和纸品外,就是电源适配器和电源线。电源适配器使用的是61W USB-C电源适配器,体积上和老版的MagSafe 2 电源适配器相比略大,结构还是类似,插头部分可以折叠隐藏起来,也可以拆下来替换延长线,但需要另购——使用MagSafe 2 适配器的老MacBook是有附送的。

另外因为使用了USB-C电源适配器,电源线是可以拆下来的,携带起来就更方便了。

外观

然后,终于可以把这台新本子上手了。外形方面,虽然苹果还提供银色版本,但更想尝试下深空灰的版本。毕竟年纪大了,想要使用沉稳些的。不过上手后觉得还是有点怪的,这种金属灰并不是很深,但又不像银色版本那么亮。再加上logo的灯取消直接换成金属色,这种整体深沉的配色,还真的和印象中白雪般的苹果产品差异很大——不愧是新版!

同时由于更改了设计,新版的MBP更加紧凑,外观尺寸只有30.41×21.24×1.49cm,这个尺寸大概是15版的12寸版本大小。我在开盒取出后也的确以为错发成了12寸的,反复确认了包装信息,又拿出手头的15版MBA作对比,才能确认这真的是13.3寸的。另外要着重提一下的是厚度,仅有1.5cm不到,虽然MBA的最薄处仅有0.3cm,但最厚处也有1.7cm。这使得日常使用会明显感觉17版MBP非常轻薄——毕竟1.37kg的重量也仅比MBA重20g。

屏幕

屏幕方面,直觉上最大的变化就是边框的缩小了,这也是为什么外形尺寸能够缩小那么多的主要原因。关机黑屏时黑色的边框与屏幕基本上浑然一体,那真的是很高大上——虽然基本没有机会看到黑色的屏幕,长待机和即开即用的特点摆在那呢。

17款的MBP已经全面使用Retina屏,初次体验到这种技术,无漏光、亮度最高500尼特、P3广色域等等不提,第一感受就是清晰——使用2分钟后回头看MBA的,就感觉模糊,视觉上的差异还是很明显的。另外,视力保护啊、色彩啊等等这些不谈,进一步的好处是,可用的屏幕空间更多了:显示器设置,选择分辨率:缩放,选择更多空间。这样通过分辨率的调整,屏幕上的可用空间大大增多,但是并没有感觉到字小、看不清的情况。反正以后为了这块屏也只能吊死在MBP上了。

顺带提及一句摄像头,17款MBP配备的是720p FaceTime HD 摄像头,虽然我不用,但是720p,苹果你还真是蛮有想法的耶。

键盘与触控板

键盘方面,集成式 Touch ID 传感器的 Multi-Touch Bar——不要不要,不买这个配置 。而这次苹果提供的新蝶式键盘,网上的评价也见仁见智,好到说胜过机械键盘的也有,差到骂的稀烂的也有。简短使用后的重点感受只有两个:键盘敲击的声音比较响、容易粘油和灰。

不过认真的说一下:当你打字的时候,连续地快速敲击键盘,短键程与硬朗的键盘回馈力会带来爽快的使用体验。但是如果只是偶尔敲击一下键盘,比如在PS过程中使用快捷键,这个键盘短键程和回馈会带来比较僵硬的感觉,以及不明确的感受——我使用快捷键切换了工具,但是如果不去查看一下工具状态,往往不能确认是否切换成功。这大概就是为什么对于新键盘的评价会两极分化吧。

为了解决容易粘油和灰的问题,改善一点敲击体验,我买了一种键盘膜。使用下来,这种针对PS使用者的键盘膜,的确能解决单独点击一两个键不充足的回馈造成的不明确感——敲击的回馈柔软而黏着,有一点点扎实了。但是在打字过程中,连续敲击遭遇到附加的黏着感,体验又有所下降。看来还是要花一段时间习惯这个新键盘了。

触控板方面,17款的这个触控板,比15款的大了很多,真的是超大,原来还担心会因为误触影响打字,实际使用后发现完全不会——这个尺寸恰好避开了打字时手的位置——那么剩下的就是畅快的触摸了。

哦哦哦哦,我最爱的触控板啊啊啊啊!可以说,让我抛掉Windows投入Mac的怀抱,就是为了触控板。一指左键、二指右键、三指拖拽、四指切换,操作起来又帅又舒适,坐着趴着躺着,走到哪里用到哪里,鼠标手都不会有了!就算是右撇子,也能用左手操作——我曾经体验过左手触控板操纵MBA、右手鼠标操纵Surface,双机同时工作,毫不费事。

扩展接口

机身两侧的接口,这就厉害了,终于体验到苹果做起减法来有多么的可怕,周身只有左侧的两个type-c口和右侧的耳机口。其实想想苹果还是蛮有良心的,没把耳机孔也干掉。两个口都是 Thunderbolt 3 (USB-C) 端口,均可支持:充电、DisplayPort、Thunderbolt (速率最高可达 40 Gbps)、USB 3.1 第二代 (速率最高可达 10 Gbps)。

不过两个type-c口,利用率肯定也是很低的,毕竟现在绝大部分的外设都还需要转接,转接器材肯定上个hub就好了嘛。有这能力,再加个SD卡插槽好不好?对于我这种常常要导照片的人,没有SD卡槽很不方便的。写这篇的时候,我的转换器材还在路上,照片都是先导到MBA上,再用AirDrop发到MBP。

另外要提的是,Pro 可以通过 ThunderBolt 3 接口连接独立的显卡,首款官方套件将于 2018 年春季到来,这会解决Mac上的游戏问题吗?

续航

无Touch Bar版本使用的是54.5 瓦时锂聚合物电池,比Touch Bar版本的大——Touch Bar版本使用的是49.2 瓦时电池。不过官方仍旧一视同仁的标注了10小时无线网络浏览。实际使用下来,使用Photoshop的续航时间大概在4个多小时,而观看视频或者使用Word的续航时间大约能在6个小时。这种时长也比较符合预期,只是比MBA差点的续航还是会有点不适应。

性能

CPU此前一直是MBP系列的最大“弱点”,而在2016款MBP产品线中迎来了 7 款第 6 代 i5/i7 酷睿处理器,到了2017款的MBP,配备了2.3GHz 双核 Intel Core i5 处理器 (Turbo Boost 最高可达 3.6GHz),配备 64MB eDRAM;也可选配 2.5GHz 双核 Intel Core i7 处理器 (Turbo Boost 最高可达 4.0GHz),配备 64MB eDRAM。而Touch Bar版本更是可以选配3.1GHz或3.3GHz的i5处理器,或者是3.5GHz的i7处理器。相较于16年款,单核性能提升并不大,但整体性能,按照Intel官方承诺,则提升了 12%。

GPU方面,无Touch Bar版本使用的是Intel Iris Plus Graphics 640 图形处理器,Touch Bar版本使用的是Intel Iris Plus Graphics 650 图形处理器,提升幅度不到5%。

硬盘方面,相较16款性能基本没有提升,而128G的空间对我来说很可能不够,之前MBA是用隐藏式SD卡解决这个问题的,现在新版MBP没有SD卡槽了,存储的问题还真有点严重。

系统

本来系统是没有什么好说的,一来和Windows孰优孰劣见仁见智,另一方面MBA到MBP的更换,对于使用者来说是没有区别的。不过在更换过程中,尝试使用自带工具“迁移助理”,还是又一次感受到Mac系统的优点。在新Mac开机后,激活过程中选择“从Mac、Time Machine备份或启动磁盘”;在旧Mac中打开“迁移助理”,选择“至另一台Mac”;如果两台Mac在同一网络中,新MacBook上就可以看到旧Mac,将其作为数据来源。如果旧Mac系统版本较新,还会提示你先升级新Mac的系统。等一切都准备好了,就可以开始迁移数据。我大概有近90G的数据,用了50分钟完成迁移,之后就像进行了一次系统克隆一样,完全无缝的在新Mac上使用旧Mac的程序、文档、数据,对于我这种懒癌中晚期的人来说,这种操作真是棒呆了。

总结

这是一次不得已的升级,所获得的体验也是MacBook Pro中最底层的。但是2017款MacBook Pro还是给我带来了巨大的惊喜,一方面延续了固有的优秀试用体验,另一方面在屏幕、触控板上的提升是能够让你愿意彻底抛弃原有的设备的。也有一些方面的改变,比如键盘、接口,需要适应。

标签: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